在南郊觀象臺,眼前這個白色圓柱體就是雷電探測儀 攝/法制晚報記者 楊益
  法制晚報訊(夜線報道組)昨天凌晨,北京落雷6790次!如此密集和強度的雷電尚屬今年汛期首次。不少人都想問,這麼精準的數字,到底怎麼數出來的?
  以上是電力部門監測到的數據,北京市氣象局同樣在監測雷電,他們都使用同一種探測儀。今晨,記者走訪南郊觀象臺一探究竟。這種雷電探測儀主要靠捕捉空間電子磁場變化來記錄雷電。而在很多年前,人們僅靠肉眼來數雷。
  誰來數雷? 1米高柱狀體自動監測和預測
  昨天傍晚的一場雷雨過後,位於南五環的南郊觀象臺,一位工作人員拿著手電來到一根高約1米、直徑約30釐米的電子柱前,仔細檢查著設備。
  這根柱狀物,就是負責收集每次雷電數據的儀器。儀器上面印有“ADTD雷電探測儀”的字樣,但上面沒有任何可以顯示數據信息的地方。據介紹,真正的監測在其白色外皮的內部,裝置是自動監測,無需人工。
  北京市避雷裝置安全檢測中心專家稱,雷電探測儀是用於探測雷電發生的時間、位置、強度的氣象監測設備,還可以在雷電發生前,監測到儀器所在區域雷電有可能發生的強度和位置,為雷電防護預警提供參考數據。
  怎麼數雷? 捕捉空間電磁場變化 實時“上報”
  據介紹,雷電探測儀主要的工作原理,是根據雷電發生前後電磁場的變化而進行的。由於電會產生磁場,自然界產生的巨大雷電更是會影響空間磁場變化,而雷電在發生前和發生時,電磁場都會變化,通過空間電磁的改變,儀器就會預判和監測到雷電的發生。
  當探測儀捕捉到雷電發生時,就會記錄下來,並實時傳輸到中心數據處理站,並最終直觀地顯示在電腦屏幕前。
  專家表示,除了運用電磁原理之外,還有一些通過監測聲光技術來監測雷電的變化。而進入上世紀90年代,由於GPS技術的使用,雷電定位精度和探測效率都有明顯提高。
  數雷意義? 超5000次較少見 提醒人們最近雷多
  北京市氣象局工程師熊亞軍介紹,北京整個夏季為6至8月,平均雷暴日為30天左右,接近多雷區的年均40天的標準。
  落雷6790次?這樣的數字有什麼意義?市氣象局專家表示,有時一個雷電系統形成得快,消失得也快。有時這個系統形成發展很慢,持續時間很長,因此雷電次數也會比較多,因此這種不確定性造成了無法對雷電次數進行分級,不過雷暴日次數是有相關分級的。憑經驗而言,以北京地區為例,一次雷電系統過程,閃電1000次左右是正常的,但是如果出現5000次以上的雷電過程就比較少見了。
  熊亞軍表示,除了記錄雷電次數、強度、方位等氣象學研究的一些專業用途之外,對於社會大眾的實際意義主要是,能夠通過歷史數據告訴人們,哪裡的雷比較多,雷電比較強,提醒人們註意防範。
  雷電監測演變歷程
  肉眼觀測階段
  氣象觀測員通過肉眼和耳朵觀測到雷電發生時,當天算作一個雷暴日。通過聲光時間差,計算和記錄雷電發生的大致方位以及感官上的強弱。
  設備記錄階段
  通過聲光技術捕捉記錄雷電的設備,但只能記錄雷的時間、方位,不能確定強弱。
  精密設備階段
  1976年,美國人Krider E. P.等人採用單片機技術,成功地將原雙陰極示波器閃電探測儀改造為智能化的磁方向閃電定位系統,有效地提高了雷電的測角精度。
  目前,除氣象部門,監測雷電的還有國家電力部門,兩部門的監測數據往往不太一樣。
  避雷裝置安全檢測中心總工程師宋平建介紹,俗稱的“落雷”學名“地閃”,此外還有“雲閃”,是雲團之間產生的閃電。氣象部門在監測時更會註意“地閃”,忽略不會對人體造成影響的“雲閃”數據。而電力部門出於保護電力設備的考慮,會對兩種閃電都關心。文/夜線報道組  (原標題:6790次落雷 咋數出來的? 解密氣象臺雷電探測儀 白柱子捕捉空間電磁場變化 現代設備始於1976年 早前靠肉眼觀測)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v48mvlip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